生態
三代人 一片林
8月17日,也爾肯·包來帶著兒子進入國家級重點公益林保護區,培養兒子愛護生態、熱愛大自然的意識。張西安 攝

8月17日,也爾肯·包來一家人在擠駱駝奶。張西安 攝

8月17日,也爾肯·包來給父親匯報公益林長勢情況。張西安 攝

8月17日,也爾肯·包來在修補公益林保護區的鐵絲網。張西安 攝

8月17日,也爾肯·包來在公益林保護區測量胡楊樹的胸徑。張西安 攝
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南,有一個叫泉水溝的地方,郁郁蔥蔥地生長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次生林。
一套孤零零的磚房,就是七師胡楊河市一三○團十三連哈薩克族職工也爾肯·包來一家三代人守護公益林的住所。56年來,他們在泉水溝牢牢扎下根來,像這片次生林一樣,生于斯長于斯,郁郁蔥蔥,生生不息。
一
1948年,也爾肯·包來的爺爺薩比亞代牧400多只羊,每年從托里縣轉場到一三○團十九連(現在的十三連)的草場放牧。1957年,薩比亞在連隊認識了美麗的姑娘巴帖奈,兩人結了婚。從1966年起,夫妻倆開始給十九連代牧40多只駱駝。
也爾肯·包來聽爺爺說,當時十九連的草場十分荒涼,除了遍地荒草,連一棵大的植被都沒有。這里位置偏僻、條件艱苦,一家人一年四季住在氈房里。挖個水坑,拎出來一桶水,小半桶是沙子,需要沉淀一晚上才能喝,水還很咸。
春天沙塵暴遮天蔽日,夏天蚊蟲猖獗,冬季暴風雪肆虐。最可怕的要數白災,就是暴風雪。
薩比亞清楚地記得,1967年、1968年連續兩年出現暴雪極端天氣,時間長,雪量大。積雪后降溫劇烈,釀成嚴重白災。
草地披上了一層銀裝,漫漫積雪中,駱駝費力地刨啃著結了硬殼的積雪下的衰草。又冷又餓,駱駝迷失了方向,損失了大半。薩比亞為駱駝群走失焦急不已,向連隊匯報了情況。
夜晚,狂風怒號,大雪紛飛。為了找到走散的駱駝,薩比亞策馬頂風艱難行進。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尋找,他終于找回了幾頭走失的駱駝。此時,薩比亞被汗水打濕的衣服已經凍成了硬殼。天色越來越暗,看不清眼前的路,他趕著駱駝摸索著向家的方向走去。
巴帖奈已在家擔驚受怕地等了半宿??匆娝_比亞進門來,巴帖奈懸著的心終于放下,連忙從蒸鍋內端出飯菜,薩比亞抖落身上的雪粒,脫去外套,用熱水洗了把臉,靠近火爐搓手取暖。
第二天一早,薩比亞和巴帖奈早早起來給駱駝添料喂食、修葺圈舍。薩比亞趕到連隊說明了情況。
因為白災造成駱駝走失,連隊領導沒有責怪薩比亞。但薩比亞心里特別難受,他默默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科學養殖彌補這次損失。
在薩比亞的悉心照料下,幾年后,連隊的駱駝發展到60多頭,他終于挽回了那次白災給連隊帶來的損失。
也爾肯·包來問爺爺,條件這么艱苦,為啥偏偏把家安在這里?
薩比亞微笑著說:“因為這里有你奶奶,因為這里有連隊的駱駝?!?/p>
后來,他們放牧駱駝的這個地方種植了次生林,連隊又給薩比亞和巴帖奈安排了一份工作——守護公益林。
1982年,年邁的薩比亞和巴帖奈已無法繼續巡看公益林了。他們將守護公益林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子包來和兒媳海衣尼。夫妻倆守護著這片公益林,一守,就是35年。
30多年間,夫妻倆一邊放牧,一邊養護公益林。他們呵護著公益林中的一草一木,就像呵護著自己的孩子一樣。
2017年,包來退休,但他每年春季都要來這片林地看看,看看那群駱駝,還有那片他和父親守護的公益林。
二
1982年,也爾肯·包來出生在這里。
1984年,連隊給也爾肯·包來家建起了二室一廳的磚房,打了水井。
“從我記事起,父母就一直住在這里,他們常常帶著我放牧巡邏,走不動了,我們就在紅柳下休息?!?/p>
從小耳濡目染祖父母、父母用一生來守護這片土地,也爾肯·包來也深深愛上了這片公益林。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汲取養分,成長為一名年輕的護林員。
這片公益林升級為國家級重點公益林后,師團進一步加大護林力度,增配人員,建設管護站。目前護林員有17人,對公益林進行分片管護。
一三○團管轄的國家級重點公益林共有17.25萬畝,也爾肯·包來的管護點有8.25萬畝公益林。
“2019年3月的一天,下午5時多,我在巡護時,發現遠處有一股輕煙飄蕩,憑著以往的經驗,我察覺到這是農戶春季燒草引發了火災。我立馬向連隊、團場和有關部門進行了報告?!?/p>
放下電話,也爾肯·包來和同事拿著鐮刀、鐵鍬一起趕往起火點。春季風向多變,火勢較大,他們一時難以靠近。地里野草瘋長,地面的枯草爛葉長期堆積腐爛,遭遇明火,短時間內火勢快速蔓延。
草被燒得“噼里啪啦”響,為防止大火繼續蔓延,也爾肯·包來和同事不顧熊熊烈火的炙熱,守在救火的最前沿。他們采取預設隔離、打清結合的方法,用鐮刀割下蘆葦,再扎成一道寬50米、長500米的防火隔離帶;用鐵鍬鏟出濕泥堆,筑成隔離帶阻斷火源??墒?,這頭壓下去的火苗,那頭又躥起來了;好容易看不見明火了,被風一吹,火又著起來。也爾肯·包來臉上被煙熏得黑一道白一道,眉毛頭發都被燒焦了;衣服被劃破、燒壞,身上被火苗燒傷,烤出了水泡,腳底被磨出血泡,雙手被磨得鮮血淋漓。
經過5個多小時的奮戰,晚上10時,大火終于被撲滅了。但零星火點造成的余火、余煙仍不時出現,需要有人留下來觀察火情?!拔襾?!”也爾肯·包來自愿留下來堅守現場,開展巡邏、清理余火,防止死灰復燃。直至第二天早晨,確認火被徹底撲滅后,他才離開。
“當時,我的手抖個不停,但耳邊清晰地響起爺爺對父親的叮嚀——‘吃林業這碗飯,責任重大,馬虎不得?!覝喩碛殖錆M了力量?!?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也爾肯·包來堅定地說,“如果再遇到那樣的火情,我還是會沖在前面!”
也爾肯·包來每天早出晚歸巡護公益林,馕、水壺、鐮刀、手鉗是他巡護時的“標配”,每天巡護行程四五十公里。2005年至今,他的巡護總里程達20多萬公里。
“鞋子壞得特別快,一雙鞋二三個月就穿破了,我就想買一輛摩托車。那時一輛摩托車要4000元,簡直是天價!” 直到2007年,也爾肯·包來終于攢錢買了一輛摩托車。
2014年,公益林保護區經常出現非法捕蝎子的人。作為護林員的也爾肯·包來,配合奎屯墾區公安局六十戶派出所開展禁捕野生蝎子林政執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進入保護區獵捕野生蝎子的行為,加強林草資源保護。
經過努力,來林區捉蝎子的人逐漸少了,公益林重新回歸了安寧,生物鏈得到了有效保護。
17年來,也爾肯·包來先后參與滅火30余次、制止非法行為50余次,為國家挽回財物損失200余萬元。
三
“現在這里的條件好多了。這里有祖輩和父輩的足跡,守護公益林是使命的傳承和延續?!币矤柨稀ぐ鼇碚f。
早些年,爺爺和奶奶,父親和母親,也爾肯·包來和妻子都是靠著收聽小收音機打發漫漫長夜。實在悶得發慌,就跑到戈壁灘上吼幾聲,聽一聽自己的回音,就當和別人對話了。
一到晚上萬籟俱寂,唯一能接收外界信息的收音機沒電后,陪伴他們的只有風聲和蟲鳴。
“以前這里沒電,靠煤油燈和蠟燭照明,后來買了太陽能電池板,但遇到陰天下雨就沒法用?!?也爾肯·包來說,“2017年,這里通了電,領導送來了電視機,我們從此看上了電視,晚上不再寂寞啦?!?/p>
“大王叫我來巡山,我把人間轉一轉 ,打起我的鼓,敲起我的鑼,生活充滿節奏感!”周末,也爾肯·包來帶著兩個兒子去巡護,看著可愛的兒子唱著這奇怪而有趣的歌,父子三人樂作一團。
初秋時節,在一三○團17.25萬畝國家級重點公益林保護區,梭梭、紅柳、鈴鐺刺、駱駝刺、琵琶柴、黑枸杞、甘草等生機盎然,筑起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三五成群的野雞悠閑覓食,麻雀、百靈、斑鳩、鵪鶉、野鴨子等歡快鳴叫。蒼鷹、野雞、野兔、獾子、旱獺、水獺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時常出現,映入眼簾的是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
巡護路上,也爾肯·包來向兒子科普這片公益林的樹木種類、年齡、作用以及在這里生活的小動物種類,告訴他們,如果發生火災,這些小動物便會無家可歸甚至失去生命。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激發了他們了解和保護公益林的濃厚興趣。
“近年來,七師胡楊河市加大對森林保護區的日常巡護,利用無人機對易發生火災區域進行重點巡護,打造了集云山森林防火監控系統,實現從‘人防、物防’管理模式向‘5G防’的轉變,森林防火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币矤柨稀ぐ鼇碚f,“現在環境越來越好,風沙逐漸減少。今后,我將繼續堅守這個崗位,守護好這片公益林?!?/span>責任編輯:王萌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