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xepct"><pre id="xepct"></pre></dd>

    2. <dd id="xepct"><pre id="xepct"></pre></dd>
    3. <rp id="xepct"></rp>
      <dd id="xepct"></dd>

    4. 兵團精神

      陳學庚:科研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作者:朱丹丹 來源:兵團日報 日期:2022-07-15
        “機械是一個很寬泛的基礎性學科,這就好似面對一個龐然大物。在學習中,絕不能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必須打好基礎,重視和精通專業知識,更要積極投身實踐?!?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學博士生導師陳學庚對他的學生說。
        今年76歲的陳學庚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已有55年。其間,他帶領團隊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技術,攻克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技術難題,研發出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裝備,為兵團乃至全國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研究和大面積推廣應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陳學庚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努力做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特別是指導石河子大學青年教師搞科研,已成為他的工作重點。
        回憶起過去,陳學庚感慨道:“科研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沒有那么多石破天驚,需要走過一條漫長的路,這一路既要心懷理想,又要腳踏實地?!?/div>
        上世紀80年代,兵團棉花種植水平一直較低,雖然從國外引進地膜棉花栽培技術,達到了一定的增產效果,但人工鋪膜的低效率成為提高棉花產能的“絆腳石”。
        1982年,當時還在農七師(現七師)一三〇團機械廠(現新疆科農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的陳學庚認領了研發機械化鋪膜裝備的艱巨任務。他帶領工友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在1983年成功研制出“2BMS系列”鋪膜播種機。這種機械實現了鋪膜、播種的聯合作業,大大加快了地膜覆蓋栽培效率。
        “2BMS系列”鋪膜播種機很快在10多個省區市得到廣泛應用。1995年,該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在農業機械研發道路上,陳學庚從未止步。2003年,他成功研發出膜下滴灌鋪管鋪膜精量播種機,并一舉獲得7項國家專利。這種新型農機一次作業就能完成鋪管、鋪膜、播種等8道程序,填補了國內外同類機具的空白。
        “當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标悓W庚說。然而,在他看來,增收增產任務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真正的勝利還沒有到來。
        曾幾何時,“白色革命”演繹成“白色污染”,農田殘膜治理工作的不徹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暗啬な褂帽M管對棉花增產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農業可持續發展來看,殘膜回收工作迫在眉睫?!标悓W庚坦言。
        2017年,陳學庚提出農機、農藝、農膜結合發展的理念。從升級農藝栽培技術到提升地膜質量,再到研發回收殘膜新型機具,他帶領團隊穩步推進。他把回收的殘膜進行二次加工又生產出其他產品,形成一條地膜綠色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如今,兵團廣闊的棉田年年盛開著雪白的花朵,這和農業機械研究者的付出是分不開的。其中,陳學庚功不可沒。
        記者手記
        2014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六師共青團農場新疆銀豐現代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走到由陳學庚研制的大型精密播種機前,總書記看得十分仔細。當聽說陳學庚只有中專學歷時,總書記不僅稱贊陳學庚很不簡單,還說:“英雄不問出處,誰是英雄要在戰場上見分曉?!?/div>
        從青蔥少年到發須泛白,陳學庚見證了兵團棉田機械化種植從無到有的全過程,他把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執著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在采訪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農業科研之路是一條艱難之路。兵團農業科研工作者把智慧和汗水灑在邊疆,不停地突破新技術,研發新機具。正是他們這種不舍晝夜、不畏辛勞的科研精神,為兵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和智力支撐。

      責任編輯:張宇帆 丁夢飛

      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1. <dd id="xepct"><pre id="xepct"></pre></dd>

        2. <dd id="xepct"><pre id="xepct"></pre></dd>
        3. <rp id="xepct"></rp>
          <dd id="xepct"></dd>